吹响脱贫攻坚“集结号”
——山丹县推进扶贫攻坚工作侧记
一条条平坦宽阔的水泥路通到了家门口,连接了无数致富心声;一个个实体公司、合作社、家庭农场让低收入农户,实现了家门口就业;一个个项目让低收入农户逐步告别贫困,脸上溢满了幸福……近年来,山丹县紧紧围绕全面脱贫目标,坚持把扶贫工作放在更加突出位置,大力实施产业培育、就业扶贫、精神扶贫等措施,脱贫攻坚工程取得实效。2018年,山丹县成功实现脱贫摘帽。
产业扶贫铺富路
春节期间,在山丹县陈户镇寺沟村农业综合示范园区内,当地群众正忙着在温室内培育茄辣子等的幼苗,为今春规模化种植早做准备。该村依托香菇、蔬菜、林果种植特色富民产业,辐射带动广大农户增收致富,村民的口袋富了,笑脸也更灿烂了。
“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培育产业是推动脱贫攻坚的根本出路。只有把产业做起来,贫困户的日子才能好起来,对脱贫摘帽才能更有信心。”寺沟村党支部书记李玉兴说。
寺沟村的变化,是山丹县大力培育富民产业脱贫增收的一个缩影。去年,县上坚持把培育富民产业作为精准脱贫的有力抓手,连续8年(2010—2017年)出台《山丹县现代农业发展奖励补助实施意见》等文件,县财政每年安排现代农业奖补资金5000万元,为全县扶贫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支撑。全县13个重点贫困村立足资源禀赋和地域特点,大力扶持肉羊、马铃薯、中药材等传统产业,总结推广“村抓一项特色产业、户建一座种养棚圈、人学一门致富技能、户均输出一个劳动力”的“四个一”产业扶贫模式,年均共流转土地3万亩,组建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121家、覆盖贫困户381户。同时,该县安排财政专项扶贫资金3071万元,集中用于贫困户产业发展、设施棚室建设、住房改造提升、卫生厕所改造、“三化”等到户项目,落实精准到户到人项目70项,全县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到户率达84.5%。
就业扶贫增动力
开展“就业援助月”“春风行动”等专项就业服务活动,帮助79名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落实“一户一策”精准脱贫计划,开展精准扶贫劳动力培训1970人;积极开展“扶贫车间”创建和农村村级公益性岗位人员选聘工作,推动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就业,聘用农村公益性岗位人员492人……去年以来,山丹县发挥人社部门职能优势,着力激发贫困劳动者内生动力,以就业精准扶贫助推脱贫攻坚突显成效。
该县开展“送岗位、送培训、送服务”活动,大力开发农村公益性岗位实现就近就业,通过“职业技能+创业”培训,组织有创业意愿的贫困劳动力参加,以创业带动就业和脱贫,持续推进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出台《山丹县“扶贫车间”认定和管理办法》,认定就业“扶贫车间”建设6个,促进有劳动能力的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就近就地就业,实现增收脱贫。加大创业贷款扶持力度,扎实开展扶贫劳务协作,帮助贫困劳动力实现稳定就业做到“帮扶一人、就业一人、脱贫一户、幸福一村”。截至目前,全县为492名农村困难就业人员实现就业,转移贫困劳动力就业552人,技能培训5858人,创业培训802人,扶持创业236人,为236名城乡自主创业人员和6户企业发放创业担保贷款3365万元,就业扶贫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精神扶贫提“志气”
“听了扶贫政策宣讲,让我对扶贫政策有了更多的了解,在今后的日子里我们再不能等、靠、要了,一定要多靠自己的努力彻底脱贫。”陈户镇范营村贫困户刘德汉说。
扶贫先扶志,致富先治心。在脱贫攻坚工作中,山丹县深入推进“精神扶贫”工作,坚持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帮助贫困群众实现物质、精神双脱贫,变“输血”为“造血”,不仅为贫困户致富奔小康打牢了根基,也为乡村振兴增添了活力。
该县制定下发《全县贫困村组织开展“精神扶贫”工程的实施方案》,成立专门领导小组,以调动贫困群众自主脱贫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消除精神贫困,激活内生动力为目标,重点开展理论宣传、舆论引导、价值引领、创建惠民、文艺润心、文化为民、科普培训、人文关怀“八项行动”,做到精神扶贫与物质扶贫同步推进,为全县打赢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攻坚战打牢精神基础。
与此同时,该县深入开展“文明村镇”创建和“五星文明户”评选活动,广泛开展移风易俗、弘扬时代新风行动,建制村全部修订完善了《村规民约》,全面推行“自治、法治、德治”融合的社会治理新模式,着力实施“德治”建设,培育文明乡风,有效提升了社会文明程度,补足精准扶贫的“精神短板”。广泛开展道德讲堂活动,用身边人讲身边事、身边事教育身边人,使群众学有榜样、赶有目标,推动和激发了群众参与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了农村乡风民风的根本好转。积极完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该县不断加大投入力度,大力建设农家书屋、乡村舞台、文化广场等基层文化设施,着力提高硬件设施利用效率和服务效能,满足农村群众的文化需求。(翟继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