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张掖网 >> 2019专题改版 >> 2022专题签发栏 >> 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非凡十年 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非凡十年 | 绘就江苏“强富美高”鲜亮底色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0 人参与互动 2022年07月20日 14:48
党的十八大以来,江苏在改革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上争当表率,在服务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上争做示范,在率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上走在前列,奋力谱写“强富美高”新江苏现代化建设新篇章,实现了经济社会发展历史性跨越,开创了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徐州新沂利民化学有限公司最新研发的新型纳米级杀菌剂——环保型水基化制剂一经投放市场,立刻受到农户的青睐。
“我们历经10年,攻克了国外苯醚甲环唑原药卡脖子技术的壁垒,使苯醚甲环唑生产成本不断降低,在国际上取得优势地位。”利民化学有限责任公司技术副总经理李林虎说。
利民化学有限公司技术上的不断突破正是江苏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一个缩影。作为制造业大省,10年来,江苏始终坚持以实体经济为根本,把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摆在更加突出位置,通过培育先进制造业集群、推进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推动企业自主创新和绿色低碳发展,制造业领先优势进一步巩固,集群竞争力和产业强链走在前列。
数据显示,江苏用全国1%的面积、6%的人口创造了全国约12%的工业增加值,工业对GDP贡献超过40%,位居全国第一。工业增加值10年跨过3万亿元、4万亿元两个台阶,比2012年增加2.0万亿元,年均增长6.8%;2021年江苏全省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47.5%,10年年均提高1个百分点;6个集群入围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数量占长三角三省一市的二分之一,位列全国第一;累计培育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省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数量位居全国前列。
“江苏通过设立培育资金和省级高企培育库,入库培育企业达3.4万家,其中60%的培育企业成长为高新技术企业。”江苏省科技厅副厅长赵建国说,截至2021年底,江苏省电子信息领域有效期内高新技术企业达8065家,是2012年的8.3倍。
江苏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副厅长李锋表示,10年来,江苏从数字关键核心技术、数字重大创新平台建设、数字科技企业培育等三方面发力,加快网络强省建设,着力打造全国数字经济创新发展新高地。以超级计算、物联网等领域为代表,江苏累计部署514项前瞻性数字技术研发项目,支持232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数字领域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支持建设的14家数字领域新型研发机构,从人工智能、芯片制造、智能制造等方面,为江苏企业提供“智改数转”服务。
“10年来,江苏持续实施大规模企业技术改造,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发展,“两化”(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融合发展水平指数连续7年保持全国第一,软件和信息服务业收入达1.2万亿元。”李锋说。
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7月13日,作为2022年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开发者大会的重要环节——沪苏嘉城际铁路开工仪式举行,沪苏浙轨道上的互联互通又向前迈进了一步。
“沪苏嘉城际铁路建成后,将实现一线跨三地,助力长三角人流、物流、资金流在示范区加速汇流,不断提升示范区建设的集聚度和显示度。”长三角交通一体化研究中心区域铁路与轨道交通联合研究基地执行主任饶雪平认为,发挥重大项目建设的带动效应,将进一步凸显共建共享示范效应。
协调发展事关江苏发展全局。党的十八大以来,江苏认真做好长三角一体化、区域互补、跨江融合等多篇大文章,“名校工作室”开展跨省教育交流,南京专家定期到县医院坐诊,一体化公共服务显著提升……随着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的深入推进,曾经的“苏皖好邻居”正变成给力的“长三角合伙人”,有着“近水楼台”优势的省际毗邻地区成为一体化发展“桥头堡”。南京顶山与滁州汊河,一河之隔,地缘相连,让两地具备了天然的联系,更让汊河成为宁滁同城化发展的第一站。近年来,宁滁省际毗邻地区新型功能区汊河片区对标南京江北新区“两城一中心”定位,确定电子信息、生命健康两大主导产业,全力打通产业链条,在合作共建、项目招引、产业链合作、民生共享等领域交出了亮眼的“成绩单”。
此外,江苏还结合自身区域发展实际,统筹推进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坚持苏南引领、苏中崛起、苏北赶超分类指导,积极推进“1+3”重点功能区建设,着力解决区域间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全力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
目前,江苏“1+3”重点功能区建设迈出新步伐。“江苏深入实施扬子江城市群、沿海地区、徐州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江淮生态经济区‘1+3’重点功能区战略,为每个重点功能区量身定制了政策支持。”江苏省发展改革委副主任林康说。
没有苏北的小康,就没有江苏的小康。加快苏北振兴,一直是江苏推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中之重。10年来,苏北经济社会发展步伐进一步加快,2021年苏南与苏北地区人均生产总值差距从2012年的2.48倍收窄到2倍以下,苏北地区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分别是2012年的1.97倍和2.21倍,特别是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增长比苏南同期高5个百分点。
如今,穿行于苏北乡间,不时能看见一排排“白墙黛瓦、飞檐套窗、竹篱花香”的特色农房,既有乡土味,又有现代感。在盐城大丰区刘庄镇友谊新型农村社区,80多岁的老人曹荣德感慨:“过去一家八口挤在56平方米的小破屋里,到了下雨天最愁人,哪能想到我晚年还能享受这样的好房子。”
感慨的背后,是10年来江苏深入推进产业、财政、科技、人才从苏南向苏北“四项转移”、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成果缩影。
乡村振兴成效显著
“我家今年种植优质小麦360多亩,出售小麦29万多斤,除去籽种、肥料、人员工资等费用,净赚20多万元。”看着到账的售粮款,连云港灌南县新安镇大吴村农民相升文乐开了花。
“近10年间,江苏农林牧渔总产值从5200亿元增加到8000多亿元。”江苏省乡村振兴局局长朱国兵介绍,2021年全省粮食产量达749.2亿斤,创历史新高,生猪存栏1482.6万头,蔬菜产量达5856万吨,水产品产量495.5万吨。今年夏粮再获丰收,呈现面积、单产、总产、效益“四增”好形势。
促进农民增收是江苏“三农”工作中的一项重点任务,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2年的1.2万元增加到2.68万元、增幅达123%,增速连续多年快于城镇居民,城乡收入比缩小到2.16∶1,是全国城乡收入差距最小的省份之一。
“2012年至2020年,江苏省累计实施农村危房改造22.9万余户,建成了1300多个美丽宜居乡村和446个省级特色田园乡村。”江苏省乡村振兴局副局长史新明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江苏省启动实施乡村建设行动,统筹抓好农房改善、人居环境整治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各项重点任务,农村区域供水入户率已达99%以上,行政村双车道四级公路、农村地区4G网络实现全覆盖,在全国率先实现“快递进村”省域全覆盖,乡村面貌发生巨大变化,成为美丽江苏亮丽底色。
江苏省民政厅副厅长蒋同进表示,10年来,江苏省级财政每年投入社区建设专项资金1.05亿元,目前,江苏全省城乡社区全部建立了综合服务中心,平均每百户居民拥有社区服务设施面积达到61.1平方米。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也得到持续推进,基本做到每个建制乡镇有1所公办卫生院、每个行政村有1个村卫生室。城乡社区治理的硬件建设水平和服务质效不断提升,治理活力显著增强,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不断增强。 (经济日报记者薛海燕蒋 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