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双创”热情如何化为“双创”红利

2015年10月27日 09:03   来源:中国政府网

  10月19日,在“全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动周”启动仪式上,国务院总理李克强罕见打破既定议程,发表即席讲话。

  这一举动既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出人意料是指从李克强总理以往参加各类活动、会议时的风格来看,他很少会打破既定议程;而情理之中则是说,继去年夏季达沃斯论坛首次提出“双创”概念后,一年以来总理先后在多个重要场合为“双创”鼓劲,将“双创”视为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动能。因此,总理在本次启动仪式上再挺“双创”,只是重申了他的一贯态度。

  实际上,不仅是总理就“双创”问题密集发声,数月间一系列密集的利好政策也透露出政府对“双创”的大力支持。据不完全统计,从2013年5月至今年8月5日,中央层面已经出台至少22份相关文件促进创业创新,各级地方政府的相关政策更是难以计数。

  而中国的创业者们也对这次改革开放以来力度最大的一轮创业政策利好予以热切回应。企业家、创业投资者、大学生、海归人员、体制内科研人员、农民工等各种社会群体,均积极投身本轮创业创新潮中,探索自己的可能性。据统计,2014年一年间,首次参与投资创业的自然人即达291万余人。今年以来,“双创”继续成为就业稳定器。前三季度我国经济增长6.9%,保持在7%左右,尤其是就业比较充分,“双创”起到重要支撑作用。

  由此可见,政府及市场主体均对“双创”政策充满热情。那么,究竟如何把支持性政策和市场热情转换为“双创”红利呢?对此,总理在发言中给出答案: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首要在“创”,核心在“众”。要激发“双创”红利,就必须把“众”字落实。

  首先,核心在“众”强调参与群体之众。

  如果说此前中国以规模扩张为主的发展模式所做的事是“从1到N”,那么“双创”模式则重在“从0到1”;与之前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利用不同,“双创”更依赖“众人”发挥主动性。

  而在如今的互联网时代,这种主观能动性的来源是多元的。无论草根还是精英,都可以投身创业创新,一展长才。也正是基于此,“双创”成为收入分配改革和促进社会公正的切入点,借此可增加大量就业岗位,为创业创新者提供更加公平的机会和通畅的上升通道,特别是让青年人有更广阔的空间驰骋,让更多人通过自己的努力富起来。

  如果说创业往往让人联想到初创企业、小微企业,那么创新显然不仅是小微企业的专利,也还是大企业的优势。因此,在目前这股“双创”大潮中,大企业要主动拥抱“双创”,通过众创、众包、众扶、众筹等新模式,带来大中小企业生产方式和组织管理模式变革,以此催生新的工业革命,促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推动现代服务业等新兴业态加快成长。

  其次,核心在“众”强调资源、技术引进渠道之众。

  国家提倡“双创”,也推进开放。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程度不断加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也需借外力。前不久,李克强总理在2015年夏季达沃斯开幕致辞后回答问题时即明确回应,目前中国创客空间的新产品,也会面向西方国家的风投基金进行路演,以吸引股权融资、吸引先进的理念和技术。而此次活动上,几位介绍超薄柔性显示项目的博士,就是从国外留学归来的人才。

  应当意识到,“双创”绝不是国内自己调度资源、闭门造车,更需登高望远、放开胸怀,面向全球引进各种要素资源尤其是人才资源,发展颠覆性技术,与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度融合,与各国创新彼此对接,实现合作共赢。

  再次,核心在“众”强调配套措施之众。

  创业创新不是一个阶段性的要求,而是任何一个国家、机构不断破陈出新的持久动力。鼓励“双创”不是一股“赶时髦”的风潮,一次“走过场”的作秀,而应当做扎实、做长远。因此,尽管中央出台的一系列支持创业创新政策已经为“双创”发展指明方向,但是去流弊、除痼疾并非一日之功,要想把规划蓝图、美好愿景转变为实实在在的就业、创新和增长红利,仍需更多细致政策为“双创”保驾护航。

  因此,政府要做好创业创新者的“后台服务器”,除了设立创投基金为“双创”提供资金支持,进一步落实简政放权以方便企业设立、经营与发展,还应做好“众”多配套服务,通过不断完善所需公共产品和服务,清除制约“双创”的障碍,织牢民生保障之网,增强创业创新者试错的底气和勇气,让企业成长的每一个流程都无后顾之忧,鼓励“双创”企业扎扎实实发展壮大、形成可信赖的品牌、谋求长远发展。

  总之,以创新赢得未来已成为这个时代的新共识。目前,全国上下“双创”热情甚高,可以预期,随着社会各界人士发挥“众人”的主观能动性参与“双创”、以开放心态汇聚世界“众处”优势资源支持“双创”、以扎实稳干的决心优化众多相关配套政策来保障“双创”,这股热情将化为“双创”活力,不断激发市场潜力和社会创造力,让社会各界共享经济中高速增长的“红利”。(马梅若)

编辑:赵燕丹
更多>> 甘肃新闻
更多>> 视频新闻
关于中国张掖网关于张掖大众文化网络传媒有限责任公司联系方式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不良信息举报中不良视听节目举报广告服务友情链接
主管:中共张掖市委宣传部 主办:中共张掖市委对外宣传办公室 张掖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 张掖市互联网新闻信息管理办公室
中国张掖网 版权所有 陇ICP证1200057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甘新办 许可证编号:6201026)